新聞中心
News Center
News Center
2022年10月27日凌晨4點,河南省直第三人民醫院介入團隊值班醫生被急促的電話鈴聲喚醒,要求緊急會診外院轉入急性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
事情是這樣的:當天凌晨3點,44歲的韓大姐上廁所期間突發劇烈頭痛,撥打120后被急送到家門口的醫院,頭顱CT掃描發現是蛛網膜下腔出血。
值班醫生告訴她及其家人,這種類型的顱內出血大部分都是腦動脈瘤破裂或者腦血管畸形血管破裂導致的,需要急診手術治療,否則后果很嚴重,目前該醫院不具備治療該類疾病的能力,建議盡快轉其他醫院。
于是,才有了開頭的一幕。
看過頭顱CT片子后,韓大姐立刻被推到CT室進行頭顱CT增強掃描來查找蛛網膜下腔出血的原因。
很快腦血管重建的三維圖像出來了,原來她的右側大腦中動脈末端有個大動脈瘤,應該是在蹲廁時血壓短暫增高導致的動脈瘤撕裂滲出來的血,這么大的動脈瘤如果再次出血,不一定還有搶救的機會。萬幸,韓大姐在千鈞一發之際趕到了省直三院。
10.27凌晨6點02
急診科又接收了一個從白沙鎮急救站轉運過來的蛛網膜下腔出血病人:50歲的史某,駐馬店泌陽籍來鄭州打工的工人,在凌晨的睡夢中被劇烈頭痛驚醒。急診頭顱增強CT掃描也確診是右側大腦中動脈分叉處動脈瘤破裂導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
病情緊急,急診科醫生按卒中急救流程申請了多學科聯合急會診。
急重癥劉瑞芳主任、神經外科麻來峰主任、麻醉手術部錢曉嵐主任、放射介入科陳清亮主任會診后一致認為:韓某和史某都是大腦中動脈動脈瘤破裂所致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診斷明確,都需要急診治療,首選全麻下血管腔內支架輔助下動脈瘤栓塞術治療方式。醫院放射介入團隊神經介入治療組在該類動脈瘤的治療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能勝任該兩位患者的動脈瘤的介入治療。
充分準備后,10月27日上午九點,陳清亮主任帶放射介入團隊先為韓大姐進行全麻下經股動脈入路的支架輔助下腦動脈瘤栓塞術,整個手術50分鐘,就把這個高風險的顱內不定時“炸彈”給栓塞的嚴嚴實實,10分鐘后韓大姐麻醉順利蘇醒送回病房。
史某的動脈瘤位置刁鉆,位于右側大腦中動脈分叉部位,載瘤動脈血管分鐘纖細迂曲,輔助支架置入困難,很容易造成臨近動脈閉塞而發生腦梗塞,是屬于治療難度系數比較高的四級手術。介入醫生小心翼翼的操作了80分鐘也把這個動脈瘤密實填塞了,臨近的動脈血管也保住了。
兩天后聯合查房,韓某和史某意識清醒,生命體征穩定,各項指標及神經功能正常,自訴頭痛也比原來減輕多了,順利渡過了危險期。
科普時間科普時間
腦動脈瘤就是腦動脈血管上鼓出來的包,多與遺傳因素或者是糖尿病、高血壓等血管壁受損的因素相關聯。如果不是動脈瘤體積特別大或者位置特殊壓迫臨近腦組織,一般沒有特別的臨床癥狀,往往是在破裂出血后急診入院才被檢查出來的,不做專門針對動脈血管的檢查很難提前發現。
腦動脈瘤破裂后死亡率很高,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來不到醫院就不行了,所以也被稱為藏在顱內的“不定時炸彈”。
醫生建議過40歲的人群每隔2年做一次腦血管檢查;如果有糖尿病、高血壓、動脈炎等基礎病的患者或者直系親屬中有腦動脈瘤的人群,建議把腦動脈血管作為每年常規的體檢項目。
磁共振腦血管成像(MRA)是篩查動脈瘤的首選檢查手段,但是體積小的動脈瘤或者隱蔽部位的動脈瘤容易漏診。CT腦血管造影(CTA)準確性很高,但有一定輻射損傷,往往作為蛛網膜下腔出血入院后的急診檢查手段來使用。全腦血管造影(DSA)檢查是診斷腦血管性疾病的金標準,是在腦動脈瘤治療前的必要的檢查方法。
體檢發現腦動脈瘤后也不用緊張,醫生是根據動脈瘤的大小、位置、形態以及有無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疾病來綜合判斷是否需要治療,只有判斷為高危的動脈瘤才建議治療;風險系數低的動脈瘤在控制血壓、血糖的基礎上,每年一次磁共振腦血管成像(MRA)觀察就可以了。
腦動脈瘤的治療有外科開顱夾閉術和經血管腔內介入栓塞治療術兩種,隨著設備和神經介入治療器材的不斷進步,動脈瘤的微創介入栓塞治療術適應癥越來越廣泛。未破裂動脈瘤接受介入栓塞治療術的患者一般情況下2——3天就可以出院回家。